
安平有眾多的絲網生產廠家,許多企業相信有技術就有發展,但很多行業他是同質化的,技術同質化帶來的是產品的同質化。我們要探討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什么有的企業它的產品價格高有的價格低,甚至兩家產品同在一個企業代工價格卻有霄壤之別,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品牌不一樣!品牌到底是什么?原來人們說到品牌是知名度美譽度等,其實這些都是過去的方式了。新媒體時代消費者平常并不關注的產品,他想買的時候怎么辦?用最簡單的辦法通過百度淘寶一搜索,所有的信息都有了,品牌有沒有知名度沒關系!但通過網絡消費者會對你的品牌有一個整體的印象,也就是說新媒體時代想傳播品牌有一種很直接的方式就是把你的品牌形象一次性完整呈現出來!
產品是飯品牌是碗
大家看這碗米飯,正常情況下就賣兩塊錢,如何把這碗米飯賣的貴一點呢?
有一種辦法是換米,說我的米是什么什么米,或者把飯變成蛋炒飯改變產品的品類。但是在不改變這個產品的情況下要想提高價值怎么辦?試想把這個碗換一個怎么樣?
換成青花瓷碗,價值感不一樣了吧?你認為能值多少錢?哈哈,對!3塊!換成金碗的時候呢?
你是不是考慮,該能值5塊吧?其實呢產品還是那個產品,只是因為包裝不同你的感受就不一樣了。同樣的米飯如果放到一個這樣的碗里呢多少錢你愿意吃?
1塊?……不是?5毛?……白給錢也不吃?哪有白給錢的好事啊!
打造品牌就是打造一個“金飯碗”
產品同質化之下如何塑造品牌?就是給品牌貼金讓他有無數的光環,光環越多品牌價值越高,產品的附加值越高!品牌和產品的關系是什么?產品強調的是基本功能能吃能喝能用,而品牌是就是一種感受,品牌的外在形象就是塑造消費者的感受,提升消費者的感覺價值。比如剛才這個金飯碗,消費者花5塊買了吃完了飯,他吃的是飯買的是碗,這個碗還是你的!你繼續用這個碗盛飯,每次賣5塊,同樣的米飯,你的價值遠遠高于那個兩塊的,最后哪個企業能做大做強?肯定是那些有品牌有內涵的企業!所以說品牌是讓你掙錢的,是給你的企業打造一個金飯碗,讓你每賣一“碗”產品就多掙一點錢!
曾經有人說過,中國商人最大的理想就是,他的子孫不再是商人。即便到了晚清,先進如張謇,也把自己的下海經商稱之為舍身喂虎。兩千余年來,我們看到的景象正是,在獨特的國家治理模式之下,中國從來沒有獨立的工商運行體制。
所以,從來就沒有獨立的商業倫理。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學院講授道德品行的學問,提出了ethikas(倫理學)這個術語,此后,倫理就成了與道德品行有關的概念。進而,把倫理的概念引申到商業領域就形成了商業倫理的概念。商業倫理是一門關于商業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商業與社會關系的基礎。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在市場經濟領域中的商業倫理已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商業倫理研究的是商業活動中人與人的倫理關系及其規律,研究使商業和商業主體既充滿生機又有利于人類全面和諧發展的合理的商業倫理秩序,進而研究商業主體應該遵守的商業行為原則和規范、應當樹立的優良商業精神等商業道德問題。
研究商業倫理的目的在于,在商業領域中建立經濟與正義、人道相一致的這樣一種理想秩序:不僅能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和持續增長,而且能使商業起到激勵和促進每個人滿足需要、發展能力、完善自我的作用,并能將商業整合到社會整體協調發展的大系統中去。倫理是人們的行為準則,商業倫理是管理人員必須關注的大問題。
但現實中,無論是在我們的職場生涯或個人生活,都很難做到為了一個正確的動機去做適合的事情。但困難的存在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嘗試著去做,或者我們真的力所不能及。商業倫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私人領域還是公共領域,以“正確的原因去做正確的事情”。譚老師表示研究和學習商業倫理學的基本方法可以依從以下線索:
1、從現實的商業現象、商業關系的事實入手,找到深層的商業倫理矛盾;
2、揭示和把握隱藏在商業倫理矛盾中的內在必然規律,以及合理的商業倫理秩序目標;
3、根據商業倫理規律和目標提出的客觀要求,設計出能夠調節商業倫理關系的社會制度,制定商業道德規范,以及相關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我們國家是一個缺少商業倫理傳統的國家,古代長期“重農抑商”,近代又長期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放后我們又經歷了三十年的計劃經濟時代。一提到商業或商人,首先蹦出來的詞語就是“無商不奸”、“無商不惡”、“商場如戰場”,就是和短斤少兩、以次充好、假冒偽劣、霸王條款、吃回扣、騙等聯系在一起的。
再看我們的家庭教育,商業倫理是完全缺失的,學校教育中,商業倫理幾乎也是一個空白。即使是MBA、EMBA等專業的商業教育中,強調的最多的就是戰略、經營、管理,商業倫理道德課也是缺席的,或者僅僅是象征性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我們缺失應有的商業行為原則和規范、缺失應當有的優良商業精神,商業道德的匱乏讓競爭更加失衡。但在今天的中國,完全指望政府監管到位,就能還中國商業社會一個海晏河清,肯定還不太現實。監管還僅僅是外力的作用,目前的中國商業社會缺乏的是一種自發性的商業道德規范與準則,這就是商業倫理。
“沒有道德的商業”有什么樣的危害?消費者的利益長期被忽視,消費者對企業的嚴重不信任,社會公眾成為驚弓之鳥,就會對企業更無忠誠度可言,稍有風吹草動,都會對企業造成相當大的殺傷力。如果沒有商業倫理的建立,我們就將一直在這樣惡性循環中徘徊而不可自拔。商業倫理的建立,離不開“四個人”:
一、倡導者—媒體
目前的輿論環境幾乎是成功一元論。多大的企業規模,多少的銷售利潤,多少的企業市值,都成為衡量一個商業體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而不論他以什么樣的方式獲得。這無疑就是對小偷、強盜的公開推崇。要成功建立商業倫理,離不開輿論的引導,我們應當有效利用媒體和輿論的正面力量進行商業倫理的倡導。
二、培育者—教育機構
一個過度商業化的社會,很多人包括很多企業家腦子中卻沒有商業倫理這回事。“輕商”的傳統中國家庭教育,使得商業倫理認識是完全缺失的;學校教育中,商業倫理幾乎也是一個空白。即使是商學院,也更多強調戰略、經營、管理等,商業倫理僅成為形式象征性。顯然,商業倫理的培育已經必須提上教育議程。
三、管控者—政府
道德還需法律的紅線管控。監管體制的及時完善,及時跟進,法治社會,事事有法可依,有據可查,讓監管制度化、透明化,盡量不讓那些無良商人鉆到法律的空子,給消費者更大的信心,才能為商業倫理的回歸提供一片良性的土壤。
四、踐行著—企業家
企業家是這個鏈條最后的一環,如何真正去遵循商業道德,落到實處,如何真正從消費者處著手,為消費者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做一個有良心的商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商人,應該是每一個企業家的自我追求和自我要求。
只有在一個商業倫理建立起來的社會,企業間之間才能建立互信機制,才能以競合方式實現長久發展,中國社會要商業化,但絕對不應該是只有商業化的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講,蒙牛事件拷問的實際上是整個社會,是這個時代的缺失。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倫理是商業與社會關系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倫理的靈魂和核心。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更是道德經濟,發達的市場經濟必須有先進的商業倫理為之做支撐。只有這樣,市場經濟才會有序、有活力,才會低成本、才會安全,才會有真正的和諧社會。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的問題,扭轉社會“一切向錢看”的心態,就必須正視我國商業倫理的嚴重問題。實際上,加強商業倫理建設,也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應有之義,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著手點和突破口。總之,遵循商業倫理,提升商業道德—任重而道遠。
越是品類成熟的市場,越是產品和競爭模式同質化,高端產品的市場機會就越是顯現,并且彌足珍貴。現在這個機會和趨勢已經呈現,在許多品類中,高端產品已經應運而生,除了牛奶中出現高端產品外,速凍食品中有灣仔碼頭,雞蛋中有德青源,冰棒中有夢龍,水果中有佳沛奇異果,飲料中有了樹葉……向高走吧,市場越是混亂,越是有志向企業的大機會,越是擁有光明的未來,投機取巧,損人不利己,是一條不歸路。
http://www.tigii.cn
(責任編輯:振超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