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多項石油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川慶測井公司完成的深井超高溫超高壓射孔技術研究與工業化應用項目研究成果,在深層超高溫超高壓射孔技術方面取得重大創新,為我國深層油氣藏高效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們一致同意通過成果鑒定。”5月12日,四川省科技廳組織劉寶珺院士等8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在聽取匯報、審查技術資料、通過質詢和討論后,對這一項目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深井超高溫超高壓射孔技術研究與工業化應用項目,針對深層油氣藏超高溫、超高壓、超深三大射孔技術難題,在超高溫超高壓射孔器、超深井射孔工藝、射孔管柱及套管動態力學模擬分析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內首次研制成功一套含可控氣體壓裂復合射孔器、175兆帕/200攝氏度超高溫超高壓射孔器、140兆帕超高壓爆炸成型全通徑射孔器、超高溫超高壓射孔條件下管柱及套管受力分析技術的深井射孔工藝技術體系及裝備。
目前,這一項目形成了配套深層油氣藏勘探開發的3種系列超高溫超高壓射孔器材,獲得專利12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技術規范4項、企業技術秘密6件。研究成果已在四川盆地和塔里木油田的深井、超深井中實現規模化應用,創造了10項國內射孔紀錄,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經濟效益明顯。
由中國石油測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三維感應成像測井儀在長慶油田連續進行了三口井的現場試驗,均一次下井取得合格測井資料。
資料處理結果顯示,三維感應儀器穩定性良好,所測原始電導率曲線關系整體合理;重復相關性均超過99%,且與常規陣列感應MIT合成處理結果一致;與地層的響應關系正確。
三維感應成像測井儀可以稱為常規陣列感應成像測井的升級版,除提供常規陣列感應儀器所有信息外,還可通過反演技術從三維張量電壓矩陣中提取表征地層各向異性的水平電阻率和垂直電阻率、地層傾角、方位角和水平井中的層界面位置等信息,適用于斜井、大斜度井和水平井測量。尤其對于層狀和薄交互層中的“低阻油層”識別、求準含油飽和度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石油測井識別復雜油氣層的又一利器。
三維感應成像測井技術研究項目經過多年技術攻關,解決了復雜三維線圈系數值模擬、參數設計與結構實現、無磁承壓外管材料工藝、多頻智能發射及多道微弱信號提取、三維刻度和復雜反演處理等關鍵技術,三口井試驗成功標志著相關技術難題取得突破。
據了解,中國石油測井下一步將重點開展儀器工程化研究,進一步提高穩定性和信噪比,同時加強數據分析與挖掘,完善校正及解釋處理方法,并盡早推向規模化生產應用。
由東方物探綜合物化探處承擔的柴達木盆地冷湖—蘇干湖地區CEMP項目順利通過處理解釋成果驗收。這一項目的完滿收官標志著東方物探非地震勘探技術在基巖油氣藏勘探中發揮重要作用。
“基巖油氣藏是儲集在變質巖、火成巖及下古生代巖層的油氣藏,其油氣藏儲層具有新生古儲、成藏期早、運移方式多等特征。由于基巖油氣藏埋深,地質構造復雜,需要用非常規的方法進行勘探。”有關地質專家如是說。
隨著油氣勘探日益深入和勘探技術進步,我國相繼發現了諸多基巖油氣藏。2012年,青海油田勘探發現了目前中國最大的基巖氣藏東坪基巖氣藏。據了解,東坪基巖氣藏埋藏深、巖性為致密的花崗巖或花崗片麻巖,儲集空間以基質溶蝕孔和裂縫為主,氣藏含氣井段長、地層溫度高、壓力大,勘探開發難度極大。基巖油氣藏研究發現,花崗巖和片麻巖區儲集空間發育,是氣藏的主要富集空間,基巖巖性預測成為基巖油氣藏鉆探的重要評價依據。
柴達木盆地冷湖—蘇干湖地區CEMP項目是青海油田部署的針對基巖油氣藏勘探開發的項目,按照油田公司的勘探部署,東方物探綜合物化探處在項目運作中,充分發揮非地震勘探技術優勢,著力提高成果質量。這個處安排施工經驗豐富的作業隊承擔野外資料采集工作,項目組資料處理人員靠前提供技術支持,與作業隊共同制定質量保障措施,確保原始資料真實可靠。成立由技術骨干組成的項目組,負責成果處理解釋工作。采用三維物性反演、插值切割、剝層、重磁電聯合反演等先進處理技術,進行重磁電綜合解釋。
項目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這個項目以巖石密度差、磁性差、電性差為主要依據,通過對研究區基底巖石密度和磁化率統計來分析基底的重力場和磁力場的變化規律,結合能夠反映基底結構和巖性的重磁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解釋成果可信度較高,為柴北緣西段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指導作用。
長城鉆探錄井公司應用自主研發的井下診斷與鉆井參數優選分析和實時摩阻扭矩評價與機械比能分析兩套工作法,使錦328井實現無事故鉆進。標志著這個公司綜合導向技術項目部開展的項目取得階段性成功,這個項目的實施也成功填補了鉆井風險評價與鉆井優化技術在國內的空白。
據了解,鉆井風險評價與鉆井優化技術是通過量化評估井下風險,科學優化鉆井參數,實現降低鉆井風險,提高鉆井效率。這項技術在貝克休斯等國際知名錄井公司已成熟應用,但在國內錄井行業尚處于空白狀態。今年年初,錄井公司綜合導向技術項目部依靠過硬的錄井專業優勢,集合技術骨干力量成立了攻關小組,歷時4個月,在鉆井建模,井筒健康診斷等9個方面進行鉆研,最終研發出井下診斷與鉆井參數優選分析和實時摩阻扭矩評價與機械比能分析兩套工作法,實現鉆井全過程量化跟蹤管理。
鉆井風險評價與鉆井優化技術攻克后,項目部立即在錦328井實驗,測試結果令人滿意。目前這項技術正在井灣23井實施,技術人員正在進一步完善這項技術。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緣的一口石油鉆井21日鉆至地下8038米的深度,刷新了此前同一構造帶上中國石油陸上最深井紀錄,成為新的陸上“深井王”。這意味著,我國超深、高溫、高壓深井鉆井技術邁上新的臺階,也為國內超8000米深度鉆探積累了寶貴經驗。
據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介紹,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境內的克深902井,用368天鉆至8038米的深度,超過了2011年同一構造帶克深7井所保持的8023米陸上最深鉆井紀錄,并比克深7井節約完鉆周期380天,提速50.8%。
克深902井是塔里木油田部署在庫車坳陷克拉蘇構造帶的一口評價井,距離克深7井4.3公里,由川慶鉆探塔里木第二勘探公司90002鉆井隊采用我國自行研制的9000米電動鉆機承鉆。鉆探過程中,技術人員克服多項技術難題,不僅將中石油陸上最深井紀錄繼續向前推進,還創造了333.4毫米井眼中完井深度最深、273毫米套管下入最深兩項紀錄。
據了解,塔里木油田為解開克拉蘇構造帶的“地宮密碼”,創新性提出“頂篷構造”地質理論,大膽預測地底8000米以下仍有優質原油儲層。2013年12月,在這里部署的克深9井喜獲高產油氣流,日產天然氣達百萬立方米,證實了這一預測。
近年來,塔里木油田克服世界級技術難題,先后鉆探一系列超深井,相繼發現克深2、克深5、克深8等6個超千億立方米級氣藏,克拉蘇氣田形成萬億立方米資源量。
(責任編輯:振超網業) |